【Blood Adv】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复发难治原发纵膈B细胞淋巴瘤的真实世界长期疗效

2025-03-10 聊聊血液 聊聊血液 发表于陕西省

学者开展了一项回顾性观察性单中心研究,以评估在真实世界接受ICI治疗的R/R PMBCL患者的有效性(反应和生存)和安全性。

PMBCL

原发性纵隔B细胞淋巴瘤(PMBCL)是一种罕见的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占所有非霍奇金淋巴瘤的2%到4%,主要影响20到40岁的年轻成年人,女性略多于男性。一线治疗方案(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对超过80%的PMBCL患者有效,然而约10%到20%的患者对初始治疗无反应或复发,通常在首次治疗后的18个月内复发。挽救性治疗通常包括强化疗方案后进行自体干细胞移植(ASCT),但预后较差,2年总生存率(OS)仅为15%到29%。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通过恢复T淋巴细胞介导的抗肿瘤效应来发挥作用。既往研究显示,帕博利珠单抗以及纳武利尤单抗+维布妥昔单抗(nivoBV)在复发/难治性(R/R)PMBCL患者中均显示出良好的疗效和可管理的安全性。

目前关于ICI长期结果的真实数据仍然缺乏,并且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是否可以将ICI视为治愈性治疗或是否需要巩固。因此学者开展了一项回顾性观察性单中心研究,以评估在真实世界接受ICI治疗的R/R PMBCL患者的有效性(反应和生存)和安全性,近日发表于《Blood Advances》。

111.jpg

研究结果

患者:该研究纳入37例患者,其中26例接受帕博利珠单抗治疗,11例接受nivoBV治疗。中位随访时间为4.8年。两组患者在基线特征上无显著差异,中位年龄分别为27岁(帕博利珠单抗组)和32岁(nivoBV组),大多数患者对一线治疗耐药(94.6%)。

疗效:

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7.9个月,4.8年和8.2年PFS率均为47%。

中位总生存期(OS)、无病生存期(DFS)和缓解持续时间(DoR)均未达到。

总缓解率(ORR):48.6%,其中完全缓解(CR)率为40.5%。最佳ORR:54.1%,最佳CR率43.2%。帕博利珠单抗组ORR为46.2%,12例患者(46%)达到CR。nivoBV组ORR为54.5%,4例患者(36.4%)达到CR。中位随访4.8年时:97%的应答患者维持缓解状态。

后续治疗:

11例患者(30%)在ICI治疗后接受了后续治疗,包括CAR-T细胞治疗(5例患者;4例在ICI进展后,1例因irAE导致nivoBV停药后)。

1例患者在接受ICI治疗后达到部分缓解(PR)后接受了自体干细胞移植(SCT)。

安全性:

27例患者(73%)经历了至少一次治疗相关不良事件(AE)。

5例患者因毒性中断治疗,其中2例因周围神经病变中断BV治疗,但继续使用纳武利尤单抗。

最常见的血液学AE为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均为≥3级)。

13例患者经历了18次非血液学毒性事件,均为轻度。其中9例患者发生13次免疫相关不良事件(irAEs),最常见为甲状腺炎(4例患者,均为1-2级)。

无死亡事件与ICI治疗相关。

总结

疗效:ICI在复发/难治性PMBCL患者中显示出良好的长期疗效,最佳ORR为54.1%,最佳CR率为43.2%。中位随访4.8年时,5年PFS率为47%,5年OS率为62%。

潜在治愈性:ICI可能是一种有希望的治愈性疗法,可能消除后续巩固治疗的需求。在应答患者中,反应持续时间长,且在中位随访近5年时仍未达到中位DoR。

桥接治疗:ICI作为CAR-T细胞治疗的桥接治疗具有潜力,但样本量较小,需进一步多中心研究验证。

安全性:ICI的安全性与既往研究一致,主要AE为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和甲状腺炎,但未导致治疗中断或死亡。

该研究提供了ICI在复发/难治性PMBCL患者中长期疗效的真实世界数据,支持ICI作为潜在治愈性疗法的潜力,并为未来的治疗策略提供了参考。接受后续治疗的患者中半数接受CAR-T,作为桥接也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Beatrice Casadei, Lisa Argnani, Alessandro Broccoli, Martina Cantelli, Gabriele Gugliotta, Marianna Gentilini, Matteo Carella, Vittorio Stefoni, Cinzia Pellegrini, Nicole Fabbri, Giulia Gabrielli, Camilla Mazzoni, Pierluca Maglio, Gianmarco Bagnato, Pier Luigi Luigi Zinzani; Long-term efficacy of 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 for relapsed primary mediastinal B-cell lymphoma: a real-world study. Blood Adv 2025; bloodadvances.2024015581. doi: https://doi.org/10.1182/bloodadvances.2024015581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55373, encodeId=852822553e325,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0de5290588c'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免疫检查点抑制剂#</a> <a href='/topic/show?id=1b72118429ca'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原发性纵隔B细胞淋巴瘤#</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25,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29058, encryptionId=0de5290588c, topicName=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TopicDto(id=118429, encryptionId=1b72118429ca, topicName=原发性纵隔B细胞淋巴瘤)],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Sun Mar 09 22:36:10 CST 2025, time=2025-03-09, status=1, ipAttribution=陕西省)]

相关资讯

大咖谈 |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肝损伤的诊疗

CHILI的临床表型可分为肝细胞性、胆管型、混合型。其中,胆汁淤积型预后不良)。临床需根据肝毒性严重程度决定后续治疗决策。

大咖谈 | 免疫治疗相关的心脏不良反应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随着肿瘤免疫治疗领域的迅猛进展,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 ICIs)已经成为众多癌症患者治疗计划中的重要一环。

读书报告 | NeoTrio研究: 帕博利珠联合达拉菲尼和曲美替尼新辅助治疗BRAF突变黑色素瘤的II期研究

NeoTrio 试验对比三种治疗方案,联合治疗组病理反应率最高,但因毒性及免疫治疗潜力问题不被推荐,病理反应比影像学反应更能预测无复发生存。

Nat Med:无需基因组分析!新AI模型利用常规血液检测即可预测癌症患者的ICI治疗反应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对多数癌症患者效果不佳,开发预测其疗效的生物标志物很关键。研究团队开发 SCORPIO 模型,仅靠常规血检和临床数据,预测效果优于 FDA 批准标志物。

World J Urol: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后,转移性肾细胞癌患者肾切除术中肿瘤缩小对手术复杂性的影响

免疫治疗后的延迟肾切除术可能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手术,但提供了令人鼓舞的肿瘤学结局。

连发两篇《柳叶刀》!无进展生存期近乎翻倍,或改变肝癌临床治疗实践

基于这两项研究结果,临床可考虑在疾病早期阶段采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用药的策略,因为相比于现在的疾病晚期用药策略,早期用药可能可以在患者身体和心理负担都较低时,更好地控制肿瘤。

Nature Medicine:跨越21种癌症,SCORPIO模型如何引领个体化免疫治疗新时代?

研究结果显示,SCORPIO在预测患者总体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 OS)和临床获益(Clinical Benefit)方面,均显著优于TMB和PD-L1表达等传统方法。

Nature Medicine:三重免疫密钥破局"脑癌之王":新疗法让患者17个月无复发

《Nature Medicine》研究发现,手术前使用抗PD-1、抗CTLA-4和抗LAG-3的新辅助三联疗法,能大幅改变肿瘤微环境,使晚期患者实现17个月无复发存活,相关临床试验已启动。

非小细胞肺癌(NSCLC):药物治疗策略与市场全景解析

非小细胞肺癌是常见肿瘤疾病,其治疗从经验性用药发展为精准治疗。当前依据驱动突变和PD-L1表达选择治疗方案,新兴疗法不断涌现,市场以ICIs为主导且持续增长,临床需求推动着药物研发与市场发展。

大咖谈 | MSI-H mCRC免疫治疗耐药后的治疗策略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 治疗dMM/MSI-H结直肠肿瘤的有效率高, 疗效持久, 但仍有少部分患者出现原发耐药或继发耐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