霉酚酸酯治疗风湿病,这7大细节不能漏

2025-04-23 梅斯风湿新前沿 MedSci原创

霉酚酸酯(MMF)在风湿性疾病治疗中作用显著。本文介绍其体内过程、药理及作用机制,阐述在器官移植、自身免疫病等临床应用,分析不良反应、药物相互作用与给药方案。

随着风湿病学的快速发展,免疫抑制剂在治疗风湿性疾病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其中霉酚酸酯(MMF)作为一种重要的抗风湿药物,因其独特的药理作用和广泛的临床应用而备受关注。

霉酚酸酯 ,又称吗替麦考酚酯,是青霉菌中获得的霉酚酸的酯类衍生物,为独特的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抗生素。与传统的抗代谢药甲氨蝶呤、硫唑嘌呤等相比具有疗效显著,不良反应轻等特点。

体内过程 

霉酚酸酯可口服或静脉注射。口服可吸收,相对生物利用度为94%,达峰时间为40~60分钟,血浆蛋白结合率为98%;在肝脏经葡糖醛基转移酶的作用迅速转化为霉酚酸(MPA),最后代谢成无活性的霉酚酸葡糖醛酸苷(MPAG),部分随胆汁排入小肠,在细菌的作用下,MPAG重新转化为MPA,被吸收入血形成肝肠循环,半衰期为16~17小时。90%以上的代谢产物可经肾小球滤过和肾小管分泌自尿中排出,极少部分原形药随粪便排出。肾功能不良者血中MPA和MPAG浓度增加,因此严重肾功能不全时应减少霉酚酸酯用量。

药理作用 

霉酚酸酯为前药,进入机体迅速代谢为活性产物霉酚酸而发挥免疫抑制作用。

1.对淋巴细胞的作用

霉酚酸酯能明显抑制淋巴细胞DNA的生物合成,抑制T/B淋巴细胞对抗原刺激的反应,并剂量依赖性地抑制B细胞的增殖和功能,包括抗体的形成、细胞的黏附和迁移等。

 2.对其他细胞的作用

霉酚酸酯还能快速抑制单核巨噬细胞的增殖,减轻炎症反应;也能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

作用机制

1.选择性、可逆性地抑制嘌呤核苷酸从头合成途径的关键限速酶——次黄嘌呤核苷酸磷酸脱氢酶(IMPDH),使鸟嘌呤核苷酸的合成减少,因而抑制了高度依赖从头合成途径获得鸟嘌呤核苷酸的T/B淋巴细胞的增殖和功能。

2.抑制细胞因子的产生 霉酚酸酯首先快速抑制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的产生,48小时后其他细胞因子的分泌也被抑制。

3.阻碍黏附分子的糖基化过程,减弱炎症部位及移植排斥位点募集单核细胞及淋巴细胞的作用。与环孢素不同,霉酚酸酯能抑制EB病毒诱导的B淋巴细胞增殖,降低淋巴瘤的发生。

临床应用 

1.器官移植

与糖皮质激素、钙调磷酸酶抑制剂联用于肾、心及肝等移植,显著减少急性排斥反应。

2.自身免疫性疾病

对银屑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较好,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也有效。

3.预防卡氏肺囊虫感染

霉酚酸酯抑制卡氏肺囊虫生长需要的IMPDH的活性,具有预防卡氏肺囊虫感染的作用。

不良反应 

与其他免疫抑制药相比,突出优点是安全性高,无明显的肝肾毒性。常见不良反应有白细胞减少、呕吐、腹泻等,有诱发感染和肿瘤的可能。

药物相互作用

与丙磺舒、阿昔洛韦、呋塞米、阿司匹林等经肾小管分泌和血浆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合用,可提高MPAG的血浓度;影响肝肠循环的考来烯胺等药物能显著降低MPA的血药浓度;氢氧化铝和氢氧化镁可减少霉酚酸酯的吸收;霉酚酸酯不宜与硫唑嘌呤合用。

给药方案

霉酚酸酯(MMF)是霉酚酸(MPA)的酯类衍生物,具体的治疗方案应由医生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制定。以下是常见使用霉酚酸酯(MMF)进行治疗的一些原则和剂量建议:

1、MMF的使用应遵循个体化治疗原则。如果MMF对患者无效,可以考虑更换其他免疫抑制药物;

2、成年人的起始剂量推荐为1.5g/天(如果体重超过70kg,推荐剂量为2.0g/天;如果体重低于50kg,推荐剂量为1.0g/天)。每天分两次空腹服用;

3、对于狼疮肾炎的治疗,分为诱导期治疗和维持期治疗。诱导期的目标是使患者达到完全缓解。一旦达到缓解,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逐渐减少MMF和激素的剂量,进入维持期治疗。诱导期的起始剂量可以参考上述建议。诱导期治疗一般持续6个月。维持期治疗一般至少持续2年。1年后,MMF的维持剂量通常在0.5~1.5g/天之间,而此时激素的维持剂量一般不超过10mg/天;

4、对于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治疗,也分为起始期治疗和维持期治疗。在达到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缓解后,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逐渐减少MMF和激素的剂量,进入维持期治疗。起始期和维持期治疗的时间取决于病理类型。MMF和激素的剂量可以参考狼疮肾炎的治疗建议。

参考资料:

[1]药理学.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2]王玉浔等主编.肾脏内科学基础与实践 第2版[M].2019.03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61825, encodeId=ea8322618255f,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77079889e8e'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霉酚酸酯#</a> <a href='/topic/show?id=d65b290333d'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免疫抑制剂#</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5,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29033, encryptionId=d65b290333d, topicName=免疫抑制剂), TopicDto(id=98897, encryptionId=77079889e8e, topicName=霉酚酸酯)],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Thu Apr 24 11:31:55 CST 2025, time=昨天, status=1, ipAttribution=)]

相关资讯

Int J Impot Res:霉酚酸酯对TGF-β诱导的佩罗尼氏病的抗纤维化作用研究

最近,有研究人员评估了霉酚酸酯(MMF)对由转化生长因素β(TGF-β)注射诱导的佩罗尼氏病(PD)小鼠阴茎白膜的组织学、组化和体视学变化的影响。研究包括了20只雄性Wistar小鼠,并分成呢个4个组:对照组;TGF-β组(TGF-β注射);MMF-7d组(TGF-β注射7天后MMF处理组)和MMF-30d组(TGF-β注射30天后MMF处理组)。体视学评估包括白膜结缔组织不同类型连接纤维的相对大

ARD:外周血基因表达谱显示对系统性硬化症相关间质性肺病中霉酚酸酯反应的预测意义

基线淋巴模块评分较高的SSc-ILD患者的FVC%病程较好,而骨髓细胞谱系激活评分较高的患者MMF的FVC%病程较差。外周血细胞基因表达谱可能会识别出优先对霉酚酸酯有反应的 SSc-ILD 患者。

Front Immunol:霉酚酸酯与硫唑嘌呤治疗初治AIH患者倾向匹配试验的初步结果

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疾病,研究表明霉酚酸酯(MMF)可能比硫唑嘌呤(AZA)治疗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有更好的疗效,我们进行了一项倾向配对研究,以评估MMF和AZA的疗效和安全性

JAMA:甲氨蝶呤vs霉酚酸酯治疗无感染性葡萄膜炎

在无感染性葡萄膜炎的成人中,甲氨蝶呤的疗效优于霉酚酸酯

Ann Rheum Dis:霉酚酸酯与环磷酰胺在ANCA相关性血管炎缓解诱导上的比较

在AAV缓解诱导方面,MMF不逊于环磷酰胺,但复发率较高。

Lancet rheumatology:免疫介导性炎症性疾病患者使用免疫抑制剂进行第二次和第三次SARS-CoV-2疫苗接种后的体液反应:一项队列研究

SARS-CoV-2疫苗接种后的体液反应受到特定免疫抑制剂的损害。在标准疫苗接种方案后表现出体液反应差的免疫抑制剂患者中,第三次疫苗接种导致接受霉酚酸酯联合治疗的患者出现额外的血清转化。

Rheumatology:吗替麦考酚酯在青少年特发性炎性肌病中的应用经验

评价吗替麦考酚酯(MMF)治疗青少年特发性炎性肌病(JIIM)的疗效和安全性。

Journal of Hepatology:硫唑嘌呤与霉酚酸酯对治疗初期自身免疫性肝炎缓解的诱导作用

在初发AIH患者中,MMF联合泼尼松龙的治疗方案在24周时实现了更高的生化缓解率,并表现出更高的耐受性和更少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优于硫唑嘌呤联合泼尼松龙的方案。

Lancet Respir Med:硬皮病相关肺间质病变:霉酚酸酯 vs 环磷酰胺(SLS II)

已有研究表明,口服12个月的环磷酰胺 vs 安慰剂,可改变硬皮病相关间质性肺疾病的进展。但是毒性情况如何?且不继续治疗的话,疗效是否会小时?我们假设,相比环磷酰胺,霉酚酸酯治疗2年是安全的,且具有更好的耐受性,并能产生更为持久的改善。 这项随机、双盲、平行对照试验,纳入了来自14个美国医疗中心的硬皮病相关肺间质病变患者,符合呼吸困难、肺功能及高分辨率CT(HRCT)诊断标准。将患者随机分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