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響警報!全球 “肥胖潮” 洶涌!柳葉刀發文全球超重/肥胖人數高達 21.1 億
近期,國際頂刊Lancet發表了1990-2021年全球各地區成人超重和肥胖患病率,并對2050年的患病趨勢進行了預測。
常用抗腫瘤藥物使用前預處理規范,一文總結(附速查表)
2023 年《靜脈用藥安全輸注藥護專家指引》表明預處理對化療意義重大。不同化療藥物預處理方案各異,需貫穿化療全程,臨床應依藥物特性等調整策略,醫療機構應構建標準化流程并借助信息化系統管控風險。
不同年齡和性別DLBCL的分子特征差異及其預后意義
學者開展一項研究,基于德國DSHNHL/ GLA的臨床試驗數據,通過分析不同年齡和性別的DLBCL患者的分子特征差異,探討與治療反應相關的生物風險因素。
揭秘癌細胞“死對頭”:每個人都有,癌癥自愈真相曝光
免疫細胞與癌細胞激烈對抗,其具強大 “反制系統” 和超能力。醫學界正進行三大革命激活免疫細胞,個人也可通過小事提升免疫,免疫細胞是抗癌關鍵力量。
JAMA子刊最新研究:抑郁癥患者住院,竟是因為這些身體疾病...
抑郁癥與軀體疾病緊密相關,JAMA Psychiatry 研究發現抑郁人群住院主因是內分泌等疾病。伴軀體癥狀抑郁癥選藥有原則,安非他酮具多優勢,為患者提供有效治療選擇。
把腫瘤變成 “豬肉”精準抗癌?國內團隊抗癌療法登上Cell,晚期患者90%病情剎車
中國科學家將編碼豬α1,3-GT的基因整合到新城疫病毒構建NDV-GT,讓癌細胞像“豬肉”被免疫系統攻擊。動物實驗和臨床試驗效果顯著,這開創了溶瘤病毒療法新范式,也推動了腫瘤治療領域發展。
這種息肉100%癌變!
浙江張女士家族受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困擾,這是由 APC 基因突變引發的遺傳病,介紹息肉類型、癌變風險,以及 FAP 診斷、治療和預防措施。
腫瘤標志物升高未必是癌癥復發?這 5 種情況需警惕—醫生必看的 “排雷” 指南
腫瘤標志物異常常讓醫患緊張,非癌因素致假陽性達 30%。本文結合病例揭示藥物、炎癥感染等 5 類 “非癌性” 元兇,提出確認檢測等臨床五步法,助精準診療。
警惕!這 5 類靶向藥可能加速腫瘤轉移:Nature 子刊最新機制的臨床預警與協和病例警示
靶向治療雖為腫瘤精準醫學里程碑,但部分靶向藥存隱憂。結合研究成果與協和病例,解析 EGFR - TKI 等 5 類藥潛在風險,闡述早期預警與多學科干預等應對策略。
一杯茶竟含上億微塑料!最新研究:微塑料能被腸道吸收,茶包等或成 “致癌、致癡呆幫兇”
巴塞羅那自治大學研究表明茶包泡茶會釋放大量微 / 納米塑料顆粒,可穿透腸道屏障、損傷 DNA,增加癌癥等風險。日常生活中微塑料來源廣泛,專家給出棄用塑料茶包等減少塑料接觸的建議。